历经百年,托盘仍是有待深挖的数据来源

本文作者:程宁       点击: 2025-05-22 11:26
前言:
斑马技术大中华区技术总监 程宁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在追求事实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托盘的价值一路飙升,尤其是对负责了解业务异常情况的首席信息官而言更是如此。通过密切关注托盘所反映的情况,经营者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运营绩效的信息。

已发货的订单为何没有如期到达?如此多的损失为何大多发生在中间一英里或最后一英里?为何商家在距离易腐食品出现问题迹象的几周前就接到了客户提出的质量投诉?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托盘作为数据“来源”的潜力,或许诸多此类问题将会得到轻松解答。

提取正确数据,获得真实洞察
无论是在零售业、医疗健康、政府部门、酒店业、能源业、仓储业还是制造业,能否精准地将设备、物资或货架商品按时送达指定地点,决定了运营效能与收益的上限。然而,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陷入“失联”状态,为其铺设一条畅通无阻、安全可靠的运输通道,确保其全程无缝流转,实则是一项艰巨挑战。

无人能够时刻紧盯每一个托盘。货物延迟交付的隐患,也并非仅源自蓄意破坏或操作失误,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同样容易被误读。

正因如此,我们要让每个托盘都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发声”。它可以充当可靠的现场信息源,报告创收货物何时、何地、为何出现困难,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更重要的是,托盘可以帮助填补其他业务信息源(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甚至净推荐值)所提供信息中的漏洞。

例如,若其他信息系统显示货物频繁延迟交付或不翼而飞,那不妨为每个托盘贴上 RFID 标签,以便实时追踪其动态。安装有固定 RFID 读取器的扫描隧道或配备了移动 RFID 读取器的互联的一线员工可以在几秒钟内报告托盘位置,这些货物也就不易丢失了。

从技术层面而言,固定式条码扫描仪或内置条码扫描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同样可用于记录托盘的移动轨迹,并报告其最后已知位置。然而,这需要一线员工在托盘经过时目击托盘并主动扫描条码,或者托盘上的条形码必须经过检查站固定设备的扫描。这样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完美定位”,且往往难以实现。即便一切顺利,条码扫描也仅能告知托盘的最后已知位置,而非其当前所在位置,除非托盘恰好还停留在原地。

相比之下,RFID标签则无需货物位于视线范围内。只要处于一定范围内,RFID读取器便能锁定托盘位置,其读取范围可达三米以上。这使得RFID在追寻货物丢失谜团或预防未来损失时更具优势。当然,条码定位数据也并非毫无价值,它能为您揭示业务异常情况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因此,企业经营者至少应让托盘能够借助条码技术“发声”。

想要了解账目上显示的与质量有关的损失事实,我们可以利用很多传感器,让它们与托盘一起担负起“环境监督员”的重任。它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监测托盘货物在运输途中所经历的气候条件。

因此,如果其他信息源显示食品、美妆产品、鲜花甚至电子产品在运输或仓储环节中出现了浪费加剧或疑似品质退化的迹象,传感器便能助力我们查明问题的根源。当传感器与RFID、条码乃至机器视觉、GPS数据等结合使用,它们便能引导人们精准定位“故障点”,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如果托盘上的货物经历了温度高低起伏,亦或是空气湿度过大的情况,一路护航的环境传感器便会记录下这些变化,并能在情况严重时立即发出干预信号。即便传感器无法实时求助,或自身无法联网,或因其本身就只是作为被动观察者的角色,但它依然是极具价值的信息源,仍未被企业大量开发。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企业运营的其他环节已具备足够的数字化韧性之上。唯有如此,这些作为现场信息来源技术提供的洞察才能精准触达相关责任人,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仅仅让托盘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发声还远远不够。企业经营者还需构建智能自动化数据摄取、汇总与分析系统,以解读托盘所传达的信息,从而提升资产可视性。这些系统必须能够识别托盘移动或暴露过程中的异常模式,以及整个依赖托盘的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并发出警报。否则,托盘所揭示的技术性事实,以及长期以来渴望解释和解决业务异常的机会,将依然遥不可及且难以实现。

托盘的发展历程是如何演进的
有人称托盘的诞生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让货物的流转变得更为迅捷、安全且经济。

回溯至百年前人们申请托盘的原始专利时,初衷是为了提升货物运输的效率。彼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物资的快速、高效运输变得至关重要。然而,在当今时代,托盘的实际价值早已超越了其最初的功能。

托盘不再仅仅是用于“一体化”运输大量货物的物理载体,更成为了一条数字通道,能够传输众多关键数据点。这些数据点对于每一位首席信息官乃至每一位企业领导者来说,都是理解如何使供应链运作更迅速、更安全、更经济的关键所在。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